日前,安徽省统计局发布数据,合肥非流动人口达1000.2万人,相比上年增加14.9万人,成为又一个“双万”城市。
自此,合肥成为中国第18个千万人口大市,也是长三角地区继上海、苏州、杭州之后的第4个千万人口大市。
早在十四五规划初期,南京、合肥、长春、昆明纷纷提出2025年跃居千万人口大关的目标,而先行一步的是合肥。
要知道,作为长三角经济实力相对最弱的省份,合肥所在的安徽一向被视为长三角“后花园”,面临人口外流的巨大压力。
雪上加霜的是,南京以“徽京”之名,杭州以“徽杭”之名,将多个安徽地级市纳入势力范围,留给省会的空间并不大。
早在2011年,合肥就与芜湖、马鞍山三分巢湖,不仅得到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,而且直接带来100多万的人口增量。
城市合并发生在10多年前,属于一次性增量,难以解释后来合肥人口的飞速扩张。
2012年到2024年,合肥非流动人口从857万增长到1002万,最近几年更呈现加速之势,人口增量连续多年位居省会TOP3。
合肥借助融入长三角重塑区位优势,通过“最牛风投城市”打造出一批新兴起的产业,才是关键。
近年来,合肥先后跻身中部崛起、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,拿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得享“左右逢源”之利,战略地位得到空前提升。
同时,在普铁时代曾被大幅边缘化的合肥,借助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络,跻身为综合交通枢纽,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得到重塑。
在刚过去的2024年,合肥GDP总量达1.35万亿,跻身20强之列,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.8%,增幅居万亿城市首位。
可以说,从传统产业到新兴起的产业,合肥都在全面崛起,在带动人口回流的同时,还争抢了一批外地人口。
人随产业走,这是再简单不过的经济学规律,合肥的人口晋级之路,正体现了这一点。
人口增长最猛的城市,不再是沿海工业大市,而变成清一色的省会,杭州、成都、合肥正是佼佼者。
由于出生人口下降,中西部多个省份直面人口负增长,但省会依旧保持增长态势,部分省会更呈现加速之势。
2024安徽非流动人口为6123万人,相比上年仅增长2万人,而合肥一地就增加14.9万人,意味着其他地级市多数负增长。
2024年江西非流动人口4502万人,相比上年减少13万人,但省会南昌却大增10万人。
2020年到2024年,安徽非流动人口仅增长19万人,而省会合肥却大增近70万人,成为全省人口增长的最大贡献者。
成都、武汉、西安、郑州、长沙,均呈现出省会人口增长而全省人口微增乃至负增长的局面。
这足以说明,人口向省会集中的趋势没改变,省会作为全省人口蓄水池的功能日益凸显,在防止人口流失、吸引人口回流方面,发挥了关键托底作用。
这也意味着,虽然强省会模式遭受挑战,省域副中心横空出世,但省会的影响力一时难以逆转。
当然,强省会的人口增长,一部分来自沿海地区的人口回流,一部分来自对省内其他地市的虹吸,基本都还集中在省内的一亩三分地。
但凡事都要迈出第一步,先借助省会留住本省的劳动力人口,再来通过产业升级争抢外来人口。
其中,重庆、上海、北京、成都超过2000万人,广州、深圳在1700万人以上,有望成为下一个2000万人口大市。
武汉、天津、西安、苏州、郑州、杭州超过1200万;石家庄、临沂、长沙、东莞、青岛、合肥在1000万以上。
不难发现,千万人口大市中,既有“一市堪当一省”的直辖市,也有强省会和经济强市,更出现临沂这样的普通地级市。
究其原因,我国城市是行政区模式,既有城区又有乡村,既有市辖区又有县域。
与非流动人口相比,城区人口更接近真实的城市人口。以城区人口超过500万人来衡量,我国共有22个超大特大城市。
不过,城区人口统计存在一定误差,常住人口更为直观,仍是衡量城市人口能级的主要指标。
目前,在主要一二线城市里,温州、宁波、佛山、南京、哈尔滨、济南、沈阳、长春、徐州都超过900万人。
从过去几年人口增长态势来看,温州、宁波有望联袂晋级,南京有待提速,东北中心城市则面临较大压力。
在人口高增长的过去,有自然增长人口加持,从900多万到1000万人,往往只需要几年时间。
但如今随全国人口大盘见顶,城市之间的人口争夺战日益白热化,人口想要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极其困难。
当然,千万人口不是终点,人口争夺战仍未结束,相比于抢人,如何留住人更重要。
投资人必看音频课、内部-高阶视频课、管清友吴小平等财经大V解疑直播!